中药多数是用来煎服的,煎药也是一门大学问,很多人拿着中药包,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煎药。
中药怎么煎效果最好?中药的具体疗效和煎煮的方法密不可分。以下几个方面的细节要注意。
中药煎煮最好用陶罐、砂锅或搪瓷锅等。
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。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,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,其传热均匀缓和,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。
切忌铁、铝、锡等易腐蚀器皿。
例如何首乌、五倍子中含有鞣质,遇铁会发生化学反应,影响药效。
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,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,切忌浸洗,以免成分丢失,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会被冲走流失。
临床常用中药饮片基本全是干燥品,煎药前进行中药浸泡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出,也能缩短煎煮时间。
一般以花、叶、茎类为主的药物,浸泡时间为1-1.5小时;以根、种子、根茎、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-3小时。
同时注意夏季浸泡时间不宜过长,冬季则可适当长一些。
中药煎煮时要使用干净无污染的生活用水,每次煎煮加水时,水量没过药面2-3厘米。
根据不同质地药物适当增减用水量。质地坚硬、需久煎的多加,质地疏松、药效易挥发保证基本用水量即可。
煎煮火候有文火、武火之分。
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,即未沸前用武火,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,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。
一般中药煎煮30分钟左右;
治疗感冒类中药煎煮15~20分钟即可,不宜久煎,以免有效成分挥发;
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、骨角类、甲壳类及补益药,一般需文火慢煎,时间宜长,煮沸后再续煮30~60分钟,使有效成分溶出。
一般来说,一剂药煎2次,最多煎3次。
中药汤剂每煎煮1次时,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约为45%,也就是说中药汤剂煎煮3次后,已提取有效成分的90%左右,如果药物只煎煮1-2次,则有效成分总损失量为30%-55%,补益药就更多,故提倡煎煮2次为佳。
第一煎先用大火煮开持续5~10分钟左右,改为小火煎煮约10~15分钟,将药汁倒出。
第二煎加常温水高出药面约1厘米,大火煮开即刻改为小火煎煮15~20分钟,再将药汁倒出。然后把2次煎煮好的药液混合在一起,分次服用。
『先煎』▼
需要先煎的药要先单独浸泡,大火单独煎煮,煮开后改为小火,持续煎煮10~15分钟,再加入第一煎,与其他药同煎。
『后下』▼
需要后下的药一般在第一煎出锅前5~10分钟放入。
『包煎』▼ 1.花粉类药物、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、药物细粉,如蒲黄、葶苈子、黛蛤散等均应包煎。 2.含淀粉较多的药物,如浮小麦、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,也需包煎。 3.附绒毛药物,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,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,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,常见药物如旋覆花、枇杷叶等。 『烊化』▼ 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,如阿胶、龟版胶、鹿角胶、饴糖等。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,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。 『另煎』▼ 一些贵重中药,如人参、西洋参、鹿茸、冬虫夏草等。为避免浪费,可以单独煎煮取汁液,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。 『冲服』▼ 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,如牛黄、三七粉、羚羊角粉、朱砂、硇砂等。宜研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。 鲜药,如鲜竹沥汁、鲜生地、鲜芦根等,按医嘱取汁冲服。